春去夏至又一年,不知不觉商会换届已周年。
以晨秘书长约我为商会换届周年纪念的“和风”六期写卷首语,并述其意,吾觉有理,便欣然应允。
接旨后,再三思索,还是想从“和风”期刊的起源、宗旨、现状及未来向诸乡友及朋友们做一点交流。
要说起源,还得从十几年前讲起,记得那时金箔集团江宝全主席,南空李后雄处长、后来还有南京广电戴乔齐主任,江苏移动公司吴维宏副总,南京普天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鲁永树副总等会时常邀请一些在宁工作的和县籍的同乡聚会,初期参加过聚会的老乡还有贾延明、孙之贵将军,杨福明书记、安开根局长等;在十年前的一次聚会中,有人提议:和县在宁老乡很多,有才华的人也不少,如能出一份报刊或杂志来开展宣传和交流,以鼓励乡友、交流乡情。此议一出即得到了江宝全主席和戴乔奇主任的赞许,戴乔奇很快就为这刊物起名为“和风”,江主席表示全力支持,并讲:“如果初期刊印有困难,金箔报可以代为刊印。
遗憾的是那时大家工作很忙,任务很重,没有明确责任人,后来一拖再拖成了泡影。直到2014年6月南京市马鞍山商会换届时,以晨秘书长提议商会要出一期刊物配合换届,得到了永贵会长和杨荣常务副会长等支持。很快在一周内完成了创刊号的印发。
随着时光的流逝,不经意间我们的期刊已出到第六期了,有人说好,有人说花那么多钱不值得,众说纷纭,到底如何?商会二届三次常务副会长会对期刊给予充分肯定并通过:“和风”要坚持办下去的决定,因为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商会办期刊的宗旨是为广大会员服务。众人皆知:一个没文化的人是看不远,飞不高,走不出去的。毛主席曾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个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没有文化是形不成核心,没有精神支柱,没有引领大家前进的动力。说到底,我们的期刊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些企业的文化园地,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园地发表本企业的信息,也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们坚持发布党和政府的一些政策信息,介绍一些艺术家,宣传一些创业人物和故事,还有一些感人的乡恋故事和散文等。众多的商会企业和会员可从期刊的内容中吸取自己的需要的精神食粮,这就是我们办刊的目的和宗旨。
期刊出到六期,回顾一下我们的提炼内容:不敢评价太高,只能说在商会这个同行中,我们是走在了前面,首先是“有”了。其次从质量上来讲,虽不完善,有些因为时间紧,漏洞,瑕疵不少,但是总体上来讲:商会的人写商会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人写自己的事,接地气,有看头,许多人拿到期刊都爱不释手。不少人对我讲拿到期刊一口气看完。从撰稿人的角度来看,“和风”期刊不乏一些名家和大家,如京城的大撰稿人汪继芳,原南京广电新闻部主任主任戴乔奇,江苏广电新闻部副主任王洪,全国著名企业家十大土理论创立者江宝全,华人诗刊社长黄如才,著名国画家、原南京市文联秘书长刘宇甲,南京市人大代表、秦淮文化名人书画名家付邦华,还有许多商会内外的创新、创业的企业家如:大有公司总经理、清华学子秦永贵,芒冠机电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赵友龙、国家一级物业公司“和谐物业”董事长周仁权,马鞍山立森工业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荣,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承东,江苏东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宗华等。
随着时间的步伐,“和风”期刊将在印发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拓宽视野,将进一步扩大约稿范围,增加会员们所期望的内容。以商会工作的内容为主导,进一步完整的记录商会工作的痕迹。每十期我们拟出一本人物汇集,以作纪念商会企业家创业的艰辛与成功,用这种精神食粮进一步激发商会企业家的奋斗精神,也是用这种方式向商会广大会员、家乡人民汇报。
在南京市马鞍山商会这块阵地上我想说:“和风”期刊,一路有你,乡情无限。
孙兴林
2015年6月5日
Copyright © 2014 www.njmassh.com 南京市马鞍山商会商会.All rights reserveds. 邮编:211100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天元东路257-1号二楼 电话:025-86169622 传真:025-86169622
苏ICP备2020048947号-1 技术支持:南京派点网络